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3)
一、学科简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学科,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与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强大支柱。
鲁东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03年获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山东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10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已形成功能高分子、无机功能材料、高聚物合成与改性、生物与环境分析、应用有机化学等五个研究方向,在吸附分离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本学科现有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本学科立足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紧密对接烟威地区高分子合成和高性能纤维等区域优势产业,在研究生培养上着重加强化学理论水平提升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科创新能力的同时,拓展在化学、医药、材料、环保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合成、制备及性能表征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获取知识、科学研究、实践操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能够在化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高尚品德,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
2.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某特定化学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英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英文资料;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4.具有获取知识满足学习和科研需求、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具有较为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批判性思维能力、熟练的中英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1.功能高分子
以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为前驱体,进行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开发新型功能高分子特别是环境响应型高分子材料,包括对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及有害气体具有高度吸附选择性能、分离性能及检测性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涉及天然高分子、树枝状大分子、浸渍树脂、磁性介孔复合材料、光催化转化复合材料、生物大分子、温敏和识别性能的超支化功能高分子的研究。其中树枝状大分子吸附分离金属离子在国内已形成特色。
2.无机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能源、环保、催化等领域的无机功能材料,利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等方法,设计构筑多级纳米结构的配合物、桥联聚倍半硅氧烷、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金属氧化物三维网络/碳复合材料,深入研究其合成规律、形貌控制、结构调控及在吸附分离、光电转换、储能电极材料、选择性催化等方面的性能,建立材料制备-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已在纳米陶瓷、光催化、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领域形成特色。
3.高聚物合成与改性
主要研究聚合反应体系设计、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与改性,已在活性聚合领域形成特色。通过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点击化学等新型聚合手段实现高聚物的精密合成与改性。研究“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依托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及其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稳定的电容器电极材料等方面形成优势。
4.生物与环境分析
主要研究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和环境样品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方面已形成优势特色。运用DNA纳米技术检测生物分子、金属离子和环境污染物。以链取代反应、杂交链式反应、核酸外切酶等核酸等温扩增技术进行荧光放大,用于Pb2+、Hg2+、ATP等的高灵敏检测。利用温敏高分子、两亲性核壳聚合物、功能性凝胶和具有识别性能的智能高分子,组装结构新颖、性能特殊的高分子纳米材料,研究其在药物控制释放等方面的应用。
5.应用有机化学
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胶东半岛特有动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结构鉴定、活性筛选和结构优化;进行高附加值精细有机化学品、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发和绿色合成工艺改进;研究功能性有机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已在海洋生物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甲壳素、淀粉等天然大分子功能化,喹唑啉二硒盐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癌生物活性,光电特性或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和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等领域形成特色。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必修课程学习1.5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专业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延期毕业。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必修课。必修环节包括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0.5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具体结构为:
公共必修课:4门,共6.5学分。包括:
政治理论课,2门,共3学分
研究生英语(阅读、听说、写译),1门,3学分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1门,0.5学分
学科基础课:3门,共8学分。
方向必修课:每个研究方向设3门,共6学分。
专业选修课:至少须修满6学分。
必修环节:4学分。包括:
实践活动,2学分。
学术活动,2学分。
课程学习严格按照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所有课程学习内容均应在前三个学期完成。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详见《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必修课的考核方式除部分研究方法课外,均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的考核可采用考试方式,也可采用考查方式。所有课程的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分方式评定。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研究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对于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身份考入的研究生,导师须根据学生知识背景,要求学生补修相关本科生必修课程。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两个月内完成。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研训练和必要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既要牢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指导方法上,既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科研试验及参观学习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环节上,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期筛选考核、论文工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由导师组集体讨论。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要因材施教,管教管导,教书育人,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七、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第2-5学期进行实践活动,实践形式不限,可以采取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研究生也可根据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需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承担面向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如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或参加指导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环节工作,如指导实验、实验设计和制作等。
科研实践的形式为承担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等。
研究生实践活动结束需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活动报告,并将参加实践环节活动情况记入 《鲁东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实践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评分并加盖公章,实践活动考核合格获得2学分。
八、科学研究
研究生在读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正规刊物公开发表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1项。
每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8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研究生在答辩申请前完成要求的学术活动后,填写《鲁东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并提交主讲学术报告或由主持讲座教师签字的听取学术报告清单等支撑材料。指导教师或导师组据此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学术活动考核合格获得2学分。
九、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规定执行,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延期毕业。
十、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选题
在师生互选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并指导研究生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开展选题工作。论文选题应确属研究生所在学科专业,选题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或在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开题
在第三学期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经开题审核小组审核同意开题的,按论文工作计划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首次开题审核及二次开题审核两次均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3.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检查
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后,进入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撰写论文期间,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情况,导师应经常了解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4.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符合如下条件后,方能提出答辩申请: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实践活动规定的专业实习工作和科研实践活动工作,并取得相应学分。论文答辩工作具体程序及要求按《鲁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十一、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详见《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二、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颁发鲁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 类型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开课 单位 |
备注 |
|
必修课程 |
公共必修课 |
A019050002 |
研究生英语(阅读、听说、写译) |
96 |
3 |
1-2 |
考试 |
外国语 学院 |
|
A01901000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A01901000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1 |
考试 |
||||
A019000007 |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
8 |
0.5 |
1 |
考试 |
研究生院 |
|||
学科基础课 |
BX19090001 |
现代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 |
48 |
3 |
1 |
考试 |
化学与材料科学 学院 |
本专业所有研究生必修 |
|
BX19090002 |
专业英语与论文写作 |
48 |
3 |
1 |
考试 |
||||
BX19090003 |
高等无机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
方向必修课 |
BX19090004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化学与材料科学 学院 |
功能高分子方向必修 |
|
BX19090005 |
现代高分子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
BX19090006 |
功能高分子 |
32 |
2 |
2 |
考试 |
||||
BX19090008 |
纳米科学与技术 |
32 |
2 |
2 |
考试 |
无机功能材料方向 必修 |
|||
BX19090009 |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
32 |
2 |
1 |
考试 |
||||
BX19090023 |
功能材料及应用 |
32 |
2 |
1 |
考试 |
||||
BX19090004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高聚物合成与改性方向必修 |
|||
BX19090005 |
现代高分子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
BX19090010 |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
32 |
2 |
2 |
考试 |
||||
BX19090009 |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
32 |
2 |
1 |
考试 |
生物与环境分析方向 必修 |
|||
BX19090011 |
环境分析 |
32 |
2 |
1 |
考试 |
||||
BX19090012 |
生物化学 |
32 |
2 |
2 |
考试 |
||||
BX19090004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1 |
考试 |
应用有机化学方向必修 |
|||
BX19090013 |
药物合成设计 |
32 |
2 |
1 |
考试 |
||||
BX19090014 |
天然产物化学 |
32 |
2 |
2 |
考试 |
||||
选修课程 |
专业选修课 |
DX19090001 |
高分子近代合成方法 |
32 |
2 |
2 |
考查 |
化学与材料科学 学院 |
本专业所有研究生选修 至少6学分 |
DX19090002 |
化学学科前沿讲座(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03 |
高分子复合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04 |
配位化学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05 |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06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07 |
数理统计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08 |
吸附与分离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09 |
生物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10 |
无机多孔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11 |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12 |
固体物理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13 |
复合材料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14 |
材料结构与性能 |
32 |
2 |
2 |
考查 |
||||
DX19090015 |
材料合成与制备 |
32 |
2 |
2 |
考查 |
||||
必修 环节 |
— |
学术活动 |
— |
2 |
1-5 |
考查 |
化学与材料科学 学院 |
本专业所有研究生必修 |
|
— |
实践活动 |
— |
2 |
2-5 |
考查 |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名 称 |
1 |
王斌,陈集,饶小桐.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
2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3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Wiley-Blackwell. |
4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5 |
冯新德.高分子合成化学(上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
6 |
焦剑,雷渭媛.高聚物结构、性能与测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7 |
|
9 |
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10 |
Carey F. A.高等有机化学:结构和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11 |
赵常志.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
12 |
但德忠.环境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13 |
徐如人,庞文琴.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14 |
马德柱.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
15 |
陈厚.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
16 |
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17 |
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
18 |
陈慧兰.高等无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22 |
张祖训,汪尔康.电化学原理和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23 |
李晖.配位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
24 |
阎吉昌.环境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
25 |
杨华明.无机功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
26 |
Analytical Chemistr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7 |
Macromolecule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8 |
Polymer, Elsevier. |
29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Wiley-Blackwell. |
30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Wiley-Blackwell. |
31 |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32 |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Elsevier. |
33 |
Synthetic Communication, Dekker. |
版权所有:必赢76net线路(中国)有限公司 - BinG百科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 邮编:264025 邮箱:249534494@qq.com (意见反馈) 网址 www.gesiman.com